2023年10月20日,由行为与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举办的首届“焦虑与抑郁”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关园科学报告厅顺利召开。

本次大会以“焦虑与抑郁”这一显著影响国民幸福感的情绪症状及相关疾病为主题,邀请了十六位国内本领域最前沿的基础及应用方向专家、学者,为现场120余名参会者、线上会议论坛300余名参会者、两个直播平台逾一万人次观众带来了最前沿的基因、脑科学、药物、干预等方面研究和应用的最新成果。

10月20日上午,本届研讨会开幕式在北京大学中关园科学报告厅举行。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行为与心理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兴华研究员致开幕词,欢迎各位参会者的到来。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黄长群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自2016年以来,我国对心理健康服务本土化、普及化的需求日益旺盛,迫切需要更多的干预机制和干预技术研究,更多临床心理学人才服务于基层。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吴思教授在开幕词中指出:焦虑和抑郁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各位参会的专家、学者表达了殷切的希望。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刘兴华研究员致欢迎词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黄长群致辞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吴思教授致辞

上午共进行了五场主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贺永做了《抑郁症多中心脑影像连接组大数据研究》的主题报告,报告提出,心理健康不仅是脑异常而且是脑连接发生异常,通过神经组学和脑影像手段探究抑郁症背后的脑网络机制。在大数据中发现疾病的个体差异,然后对精神疾病由诊断分类转向数据驱动的跨诊断分类。第二场主题报告的主讲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研所)副院(所)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岳伟华,主题为《抗抑郁药的药物基因组研究》,介绍了药物基因组学可能会帮助推动精神医学的精准医疗,通过基因预测抗抑郁药的个体化反应的最新进展,为抑郁患者的精准用药做出了指导。第三场主题报告人为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力研究员,报告题目是《创伤后应激障碍:表型、机制与发展轨迹研究》,从症状异质性、群体异质性以及症状网络等角度介绍了PTSD的表型研究,并且从认知神经机制、神经内分泌与免疫机制以及遗传机制等视角解释了PTSD的致病机制,最后结合不同方面的发展轨迹研究介绍了PTSD的发展和变化,以期建立科学、有效的PTSD防治体系。之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的王征研究员做了题为《焦虑症认知灵活性缺陷环路的跨物种解析与干预》的主题报告,从转录组学发现基因表达变化并与脑影像数据衔接的角度探索了灵长类动物在焦虑状态下的认知灵活性变化的机制。最后一场主题报告人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刘兴华研究员,在题目为《焦虑抑郁困扰的菱形心理病理模型及MIED初步效果》的报告中,介绍了情绪障碍过程性心理病因的菱形模型,MIED情绪干预体系线下及线上课程的干预实证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贺永进行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岳伟华进行主题报告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力研究员进行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王征研究员进行主题报告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刘兴华研究员进行主题报告

下午,论坛分为基础和应用两个分会场,共进行了11场报告。

基础会场由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及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彭玉佳研究员主持,共包括5场报告。第一场报告主题为《怀旧的社会效用:缓解社交焦虑,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姜佟琳介绍了怀旧、社交焦虑和人际交往能力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二场报告主题为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Neural Mechanisms of Habenula Deep Brain Stimulation for Treatment Resistant Depression,主讲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涂毅恒研究员介绍了缰核在大脑中的独特变化并且报告了缰核如何在深部脑刺激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作用。第三场报告主题为《情绪脑与躯体脑》,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主治医师熊娜娜介绍了肠应激综合征(IBS)和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报告了心身交互作用对疾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第四场报告主题为《抑郁与焦虑的心理动力学特征》,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心身医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徐佳介绍了操作性心理动力学手册及其多轴评估、诊断体系。最后一场报告主题为《基于多维数据与计算模型理解抑郁与焦虑障碍机制》,彭玉佳研究员从维度视角深入理解精神疾病的致病机制,找到脑与症状的纵向关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研究。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姜佟琳研究员进行报告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涂毅恒研究员进行报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睡眠医学科主治医师熊娜娜进行报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心身医学博士、精神科主治医师徐佳进行报告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及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彭玉佳研究员进行报告

应用分会场由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符仲芳研究员主持,共包括6场报告。第一场报告主题为《亲子情绪沟通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系探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系副研究员周婷,报告了其通过对青少年进行有效亲子沟通的不同模式与青少年抑郁症状之间关系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探究从家庭层面更好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方法。第二场报告主题为《更年期女性的生命意义感与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主讲人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苗淼,通过对更年期女性抑郁、焦虑情况的介绍,强调了这一时期女性寻找意义感和新的人生目标的重要性。第三场报告主题为《青少年情绪障碍的跨诊断心理干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治医师潘美蓉介绍了情绪障碍发生的整合模型以及适用于青少年人群的特异性治疗体系UPA。第四场报告主题为《抑郁症的个体化药物干预》,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主治医师周书喆,通过案例研究,介绍了在循证医学指导下,抑郁症的个体化药物治疗。第五场报告主题是《针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干预的网络元分析-两阶段研究的初步结果》,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IPP临床心理学组博士后樊时佳,介绍了通过网络元分析,考察主流疗法外的PTSD创新疗法的有效性、干预机制,及相互关系。最后一场报告主题为《抑郁焦虑情绪障碍的数字化干预》,符仲芳研究员以大学生抑郁自助iCBT的移动端程序开发为例,报告了其课题组对情绪障碍数字化干预的流程和疗效进行的系列探索。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系周婷副研究员进行报告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心理学系助理教授苗淼进行报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治医师潘美蓉进行报告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治医师周书喆进行报告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IPP临床心理学组博士后樊时佳进行报告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符仲芳研究员进行报告

报告结束后,刘兴华副院长致闭幕词,对本次研讨会展示的科研成果及本次会议线上、线下观众的广泛参与表示充分肯定,激励广大专家、学者在焦虑、抑郁的基础、临床前沿领域继续耕耘,为建设健康、幸福中国做出心理人的独特贡献。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刘兴华研究员致闭幕词


部分参会人合影

供稿: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边然 戴佳婕


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