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班里转来两位新同学:A 同学总乐呵呵地帮助他人;B 同学奥数省一,作业答案永远最快出炉。老师让你选一个人一起完成“科技小发明”项目并把自己的零花钱投进去,你会选谁?再换个场景——你需要临时离开去处理其他任务,必须把重要的笔记本交给其中一人保管,你又会选谁?近期,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苏彦捷教授团队在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JCR 1区,Family Studies 排名3/66; Psychology, Developmental排名20/94) 发表题为Understanding trust dynamics: Context – dependent effects of others' traits and cognitive reflection on adolescent trust behavior的研究论文,用实验证实:青春期的大脑其实早把别人值不值得信任,是看他“人好”还是看他“能干”算得清清楚楚,只是快速的直觉反应还是理性加工的结果大不同。

研究问题|青少年到底如何根据“温暖(人好)”和“能力(能干)”两条线索,在不同场景下决定信谁?更关键的是,当他们“不愿意或来不及细想”或“能慢慢想”时,这种权衡会不会被颠覆?

研究方法|研究用“双信息源任务+经济信任游戏”双管齐下,邀请了 13–15 岁的青少年参与两项研究:

1. 研究一(N = 243):先用 3 道“认知反思测试”(CRT)测量每个人的“动脑指数”(认知反思能力),再让他们完成两个任务——

• 双信息源任务:两位虚拟伙伴给陌生物品起名字,同学决定信谁以及向谁求助信息;

• 经济信任游戏:把 10 枚虚拟代币投给“温暖”或“能力”搭档,投得越多表示越信任。

2. 研究二(N = 221):通过实验直接操控思考模式——

• 研究 2a-直接限时:限时 5 秒内 vs 强制思考 10 秒;完成与实验一相同的任务

• 研究 2b-记忆任务:同时背 7 位数字(高负荷) vs 背 2 位数字(低负荷)。

任务升级:除了投币,还要决定“是否把重要物品交给对方保管”、 “是否愿意和对方合作玩接下来的游戏”以及“愿不愿和对方做朋友”。

研究结论:

1. 场景效应稳健:

• 在“知识-经济”场景(答题、投钱)里,青少年将更多枚代币给“能力”标签的搭档;

• 在“人际-情感”场景(保管物品、合作、交朋友)里,他们更愿意把物品和友情交给“温暖”标签的人。

2. 思考模式像开关:

• 限时或加记忆负荷→大家更“感情用事”,对“温暖”标签的偏好瞬间放大;

• 强制延时或低负荷→“能力”标签重新占据上风,投资显著向“能干”倾斜。

3. 动脑越多,越不盲目——深思熟虑会降低对“温暖”的依赖,但对“能干”的信任基本不动摇。

就是说,13-15岁的青少年会根据“要干嘛”来挑队友,而会不会停下来多想一想,决定了最后把筹码押给谁。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苏彦捷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课题组在读博士生李明苹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已毕业硕士生王晓斐为第二作者,参与相关工作。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71075 & 32371111)的支持。

论文信息:

Li, M., Wang, X., & Su, Y.*(2025). Understanding trust dynamics: Context-dependent effects of others' traits and cognitive reflection on adolescent trust behavior.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35, e70040. https://doi.org/10.1111/jora.70040


2025-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