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理解是人类认知的核心能力之一,而预测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日常对话中,我们能够根据已听到的信息预测即将出现的词语,这种预测能力不仅提高了语言处理的效率,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孤独症儿童在语言发展方面常常面临挑战,他们的预测能力是否存在特殊性?这一问题对理解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加工机制以及制定针对性干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的易莉课题组在《Molecular Autism》(中科院1区TOP)发表了题为"Prediction efficiency and incremental processing strategy during spoke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n autistic children: An eye-tracking stud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深入考察了孤独症儿童在口语理解过程中的预测效率和渐进处理策略,为理解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加工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证据。

研究团队招募了45名3-8岁的孤独症儿童和52名年龄、性别和言语智商匹配的典型发展儿童,采用视觉情境范式(visual world paradigm)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儿童一边听取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句子(如"鸟儿吃虫子"),一边观看包含目标物体和三种语义控制干扰物(主体相关、动作相关和无关)的视觉阵列,研究者通过记录儿童的眼动模式来分析其实时语言加工过程。这一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能够同时考察儿童如何整合多个语义要素(主体和动作)来预测即将出现的宾语,从而揭示儿童在语言理解过程中的渐进处理策略。

研究揭示了三个重要发现:

首先,渐进处理策略的相似性:两组儿童都能够利用句子中的语义信息预测即将出现的内容,并且都采用了类似于TRACE模型的渐进处理策略。具体表现为,在听到动词后,两组儿童不仅会将注意力转向目标物体,还会关注与动词相关的干扰物,尽管这些干扰物与主体并不匹配。这表明孤独症儿童与典型发展儿童一样,能够灵活地整合多方面的语义信息,在语言理解过程中保持多个候选项的激活。

其次,预测效率的显著差异:尽管处理策略相似,但孤独症儿童表现出了显著降低的预测效率。与典型发展儿童相比,他们对目标物体的整体注视比例更低,注视比例的增长率也更慢,预测性注视的起始时间也更晚。这些差异表明,虽然孤独症儿童具备基本的预测能力,但其预测效率确实存在不足。

第三,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预测效率的降低与孤独症症状严重程度和孤独症特质水平显著相关。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孤独症相关的沟通困难与预测效率降低表现出最强和最一致的关联性,这一发现在两组儿童中都得到了验证。

这些发现为基于预测的孤独症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支持。预测能力的不足可能是孤独症核心特征的一个基础机制,它不仅影响语言理解,还可能与孤独症儿童在社交沟通、注意转换等方面的困难密切相关。

从实践角度看,研究结果为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干预提供了重要启示。干预策略可以考虑:在语言活动中提供额外的处理时间;使用高约束性的语义情境来促进预测;逐步增加语义整合任务的复杂性。这些策略有望提高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预测效率,进而改善其整体的语言理解和交流能力。

研究团队与支持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华子慧为论文第一作者,易莉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魏然为共同通讯作者。课题组已出站博士后李天碧(现为青岛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与澳门大学博士生石若玺也对论文作出重要贡献。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71116)、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青年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4QC165)的支持。

参考文献: Hua, Z., Li, T., Shi, R., Wei, R., & Yi, L. (2025). Prediction efficiency and incremental processing strategy during spoke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in autistic children: An eye-tracking study. Molecular Autism, 16, 39. https://doi.org/10.1186/s13229-025-00674-0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86/s13229-025-00674-0


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