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也被称为自我关怀)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能够帮助个体在面对困难时以理解、善意和接纳的方式对待自己,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近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甘怡群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Mindfulness》(中科院心理学分区二区)发表最新研究,题为Self‑Compass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Internal Structure, Latent Profiles, and Its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with Meaning in Life,旨在澄清自我同情量表的结构,并进一步揭示自我同情与青少年生命意义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团队在946名中国高中生中开展了两次间隔一个月的问卷调查,采用纵向设计收集了自我同情、生命意义感等指标。针对以往对自我同情结构存在的争议,研究团队比较了单因素、双因素、六因素以及双因子等多种模型,并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FA)、探索性结构方程模型(ESEM)、贝叶斯估计等方法进行检验。结合因素分析和分量表测评的结果,本研究支持了六因素模型的结构,因此进一步支持了区分自我同情六个成分的必要性。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研究者通过潜在类别分析(LPA)识别出青少年自我同情的四种模式:compassionate(富有自我同情)、uncompassionate(缺乏自我同情)、mixed self-relating(矛盾型自我关系)以及low self-relating(冷漠型自我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利用纵向数据对比了不同组别青少年在后测调查中的生命意义感得分差异。为了更全面地对生命意义感进行测量,我们同时对比了拥有意义感、寻求意义感以及包括理解、目标感、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在内的四个不同的生命意义感成分。结果发现,compassionate(富有自我同情)组的青少年在所有生命意义感指标上的得分最高,而uncompassionate(缺乏自我同情)组的得分最低。
该研究在理论上明确了自我同情的六因素结构,提示在研究和实践中有必要区分不同的自我同情成分,而不仅仅依赖总分或二分法。在实践层面,研究首次揭示了不同自我同情模式与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的纵向关联,表明提升自我同情可能是促进青少年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课题组已毕业博士生、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助理教授苗淼为本论文第一作者,甘怡群教授是本论文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Miao, M., Wen, J., Cao, R., Jin, S., & Gan, Y. (2025). Self-compassion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Internal structure, latent profiles, and its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with meaning in life. Mindfulness.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7/s12671-025-02649-x
2025-09-08